作者:王鑫运 雷 帅 刘雪涛
在人类漫长的通信史上,保密与窃听的博弈从未停息。
量子密钥分发示意图(AI制作)
量子密码的百年演化
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斯蒂芬·维斯纳在思考如何制造无法伪造的“量子货币”时,首次提出了利用量子态编码信息的设想。他设想,在钞票上嵌入光子,每个光子的偏振态都是独一无二的秘密信息。虽然这个脑洞大开的方案因技术限制未能实现,但它开创性地将量子物理与密码学联系起来,被后人称为“量子密码学的先声”。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84年。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查尔斯·本内特与蒙特利尔大学的吉勒·布拉萨德在一间咖啡馆里勾勒出著名的“BB84协议”——这是人类首个完整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他们意识到,光子的偏振态可以像莫尔斯电码一样传递密钥:发送方随机选择两种不同的偏振基来调制光子,接收方则随机选择测量基进行检测。事后,双方通过公开比对基的选择,就能筛选出未被窃听的密钥。这一构想巧妙地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转化为安全屏障——任何窃听者试图测量光子都会扰动量子态,从而暴露行踪。
1992年,日内瓦大学研究团队在32厘米长的光纤中,首次实现了量子密钥传输。这个距离虽然只够覆盖一张办公桌,却像莱特兄弟首次飞行一样意义深远。
随后的30多年里,这项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将光纤传输距离推进到143公里;2017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1,200公里星地密钥分发;2018年,通过“墨子号”卫星平台,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了跨越洲际7,6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
今天,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3月,美国太空软件平台供应商Antaris和新加坡量子通信技术公司SpeQtral宣布合作创建、交付和部署量子安全密钥分发卫星,预计在2026年之前将首颗卫星送入太空。同年11月,欧洲航天局在比利时和卢森堡之间,成功进行了地面量子密钥分发测试,为后续在卢森堡和新加坡之间建立基于太空的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奠定了基础。
就在今年,在全球首个“量子互联网”跨国试验项目中,中国的“墨子三号”量子卫星与欧盟的“量子链路”地面站合作,成功完成从中国合肥到瑞士日内瓦的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超过12,000公里,密钥生成速率达到每秒千比特级。
量子世界的终极防线
量子密钥分发另辟蹊径,它的安全性不依赖于计算复杂度,而是根植于物理定律本身。其核心原理可以概括为两大支柱:
-
一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这个由量子力学推导出的定律断言:任何未知的量子态都无法被完美复制。就像无法用普通墨水临摹防伪水印,窃听者无法在不破坏原始量子态的情况下复制传输中的光子。
-
二是量子态测量的不可逆扰动
当窃听者试图截获光子时,他必须选择某种测量基进行探测。由于发送方发送光子时随机切换偏振基,窃听者有50%的概率选错基组,导致测量结果完全随机,并不可避免地在量子态中留下扰动痕迹。这些扰动会被合法的通信方通过数据比对发现,从而及时废弃可能泄露的密钥。
这个过程就像两个特工用特殊墨水书写密码本:如果间谍试图偷看,墨水就会自动变色报警。更妙的是,量子密钥分发过程中传输的并非密文本身,而是生成密文的“原料密钥”。即使密钥在传输中被部分截获,只要扰动被检测到,双方就可以立即丢弃受影响的部分,确保最终使用的密钥绝对纯净。
量子密钥分发相较于传统密钥分发,展现出诸多独特优势:
-
一是强大的抗截获能力
由于信息以量子态形式传输,任何试图直接获取密钥的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改变量子态,从而被通信双方察觉。
-
二是能够有效抵御复制与窃听攻击
依据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一旦有人尝试复制量子态信息,这种操作本身就会引起量子态的变化。因此,通过检查量子态是否受到干扰,双方可以识别并排除潜在的窃听风险,确保所生成密钥的安全性。
-
三是易于与现有通信设施整合
利用光学量子态进行信息传递意味着,量子密钥分发能够无缝对接现有的光纤网络体系。只需在重要节点部署特定设备,即可实现高效且安全的密钥分发服务。
战场上的“量子盾牌”
军事通信对安全性的要求远超民用领域,现代战争对实时性、可靠性、抗干扰性、数据完整性的要求,更是与量子密钥分发的特性完美契合。
未来,在军事领域,量子密钥分发可能引发通信安全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战略级指挥通信加密
核武器控制系统、战略预警网络等国家命脉系统,对通信安全的需求已超越传统密码学的极限。
-
一方面,量子密钥分发可为地面核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无条件安全密钥,确保指令传输的不可篡改性和不可窃听性。
-
另一方面,量子卫星可实现数千公里级的密钥分发,保障战略级信息跨区域传输的安全。
这种“太空—地面”混合网络不仅能覆盖远洋舰艇、极地基地等传统盲区,还能为洲际弹道导弹提供全程量子加密导航。
战术通信的动态加密
抗电子战干扰的通信保障
全面军事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前景光明,量子密钥分发走向全面军事应用仍需突破多重壁垒。
量子态的脆弱性必须重视
量子密钥分发依赖于量子态的传输与测量,可量子态极易受外界干扰。
在实战场景中,战场环境极为复杂,如酷热的沙漠地带、高寒的极地地区以及电磁干扰强烈的电子战区域,这些恶劣条件都会使量子态出现退相干现象。
传输距离的限制也是一大瓶颈
目前,量子信号在光纤中的损耗问题尚未得到完美解决,随着传输距离增加,信号衰减会愈发严重。
长距离的洲际军事通信、卫星与地面站的联络,往往需要跨越数千公里。以现有的技术,不借助量子中继技术,量子密钥难以稳定传输如此长的距离。
而量子中继技术仍处于研发攻坚阶段,实用化进程缓慢,这使得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在大范围军事部署上捉襟见肘。
设备的集成与小型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军事行动讲究机动性与便捷性,前线士兵、移动作战平台(如无人机、无人舰艇、无人战车等)都需要能随时携带、便捷操作的设备。
然而,当前量子密钥分发设备体积庞大、结构繁杂。以实验室中的主流设备为例,其体积通常达到数立方米,重量以吨计,根本无法满足军事上灵活作战的需求,极大阻碍了技术的实战推广。
成本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
一方面,研发与制造量子密钥分发设备耗费巨大。高精度的光学元件、超稳定的低温制冷设备以及特殊的量子材料,均价格不菲。一台先进的量子密钥发生器,研发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这对于大规模列装部队而言是天文数字。
-
另一方面,运营维护成本高昂,设备的定期校准与维修,还有应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突发故障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站在时间的长河中观望,量子密钥分发的意义或许不亚于火药或核能的发明。
它不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是安全哲学的革命——人类首次能够依据自然法则而非数学假设来守护秘密。
对于军事领域而言,这场革命将重新定义“制信息权”的内涵。
当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与人工智能指挥系统、高超声速武器平台、太空监视星座深度融合时,未来的战场或将呈现这样的图景:每一枚导弹的制导指令、每一架无人机的侦察数据、每一艘潜艇的航行轨迹,都被包裹在基于量子力学的安全屏障之中。
正如卫星导航系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空间感知能力,量子密钥分发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信任基础设施”。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暂无评论内容